中集集团迎史上最佳开局,首季营收289亿净利15亿
在该次交易中,截至2013年8月31日,百盛药业评估价值为18.08亿元,评估增值15.81亿元,增值率695.89%。
这种资本操作快速而简单,因为这些业务极度成熟,几乎不需要太多的整顿和战略调整。这可以说是大药企剥离利润下滑业务一个必然的趋势。
但真正如何扶持一个产品进入并夺下市场,私募的能力和资源其实并不强。假如可以借此次收购,获得最强的销售网络、医院资源以及生产上的支持,对私募整体医疗的投资都有利。近期药企资本操作上比较重要的举动是包括$KKR(KKR)$ 和华平在内的多家私募正考虑收购$赛诺菲-安万特(SNY)$ 和$葛兰素史克(GSK)$ 价值逾百亿美元的成熟药业务。这些曾经是利润最丰厚(事实上现在也是)的业务聚集了最成熟的销售团队,医院布局,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以及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团队。此前媒体有报道说GSK出售成熟业务给私募基金可能搁浅,因为GSK不想随业务出售相关销售和生产能力。
第二则是很多明星药专利到期,利润缩水在所难免。把散沙合并成一个巨无霸可能是私募的考虑。从技术层面讲,分子诊断又可以理解为分子生物学诊断。
商业生物技术杂志编辑发文《个体化医学是否会成为广泛价格控制的驱动力》,Colins认为:尽管个体化医疗对病人和股票持有者都是巨大的利好,但是价格问题给医疗价格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基因诊断方法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并有机整合了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技术,使基因诊断更具精确性、自动性和快速,因此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3]。中国人均体外诊断费用(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人口数)约2美元,与美国平均值的30美元相比,差距巨大,处在成长期。《分子诊断杂志》曾在2001年发表一篇题为《FDA来了》的文章中指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要干预基因技术用于疾病的诊断。
卫生部李青认为,在国内,真正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问题并非在基础实验方面,而在于企业营销能力较弱。2011年,Young发文《分子诊断:修改的编码造成潜在连锁影响》一文,关注对分子诊断公司管理方面的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其中,基因诊断是从疾病基因或与致病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水平上进行检测,更加超前和贴近疾病的本质,实现了疾病的早期诊断。中美分子诊断产业比较 2014-08-15 06:00 · saga 分子诊断产业作为体外诊断产业的子产业,技术含最高,发展迅猛。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代谢相关的酶、药物结合相关的受体、药物转运相关的膜通道、信号传导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Doug发表《在苹果和微软操作系统下医院对快速分子检测的真正需求》一文,探讨了随着FDA越来越多的黑框警告发布,分子诊断行业快速发展,分子诊断企业如何跨越系统平台的软、硬件不兼容问题[11]。
《2013:诊断之年》一书认为2013年是分子诊断之年,而且对十几家分子诊断企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描述,同时分析了贸易保护政策如何给企业分子诊断产品找到落脚点。尽管针对中国人群的个体化用药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证明了多种药物的代谢与多种基因的多态性有关。分子诊断质控方法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进步,通过IVD厂家和临床实验室的共同努力改进分子诊断的质量控制方法。《中国分子诊断试剂行业研究分析报告(2012)》对美国分子诊断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
最后,美国的资金优势、企业家文化和人文文化。2012年,Kevin发表《一个科研组织对遗传病控制的努力》一文,分析了在一个从事分子诊断的科研机构能对社会产生多大的贡献。
《工程师》杂志报道了多篇风险投资帮助企业进入(美国)分子诊断市场的案例。生物芯片(Biochip)技术也在80年代提出,根据芯片上的固定探针不同,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等[2]。
因此,尽快制订分子诊断的标准化和监管体系,已迫在眉睫。首先,美国有强大的基础研究、风险资金的强力支持、地方机构的大力推动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在这种状况下,FDA当仁不让的成了变革者,他们现已计划了标准个体化医学实验室的测试和开发工作。2012和2014年,Marketline网站对美国最大的分子Myriad Genetics公司进行了SWOT分析。Ratner等人通过对多家美国分子诊断公司的研究,发表《如何建立一个分子(细胞毒性)诊断公司》一文。1961年Hall建立的液相分子杂交法开启了疾病分子诊断的大门。
并以CYP2C19和EGFR为例,阐述现有的个体化医疗相关分子诊断项目现状,并展望个体化医疗分子诊断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发展。个体化医学联合会(PMC)作为美国个体化医学的先导,通过搜集足够的案例来巩固赔偿法案,大力促进个体化医学教育的发展,促使各级政府决策者去改变现状和接受个体化医学。
2009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局(CFDA)将第一个基因诊断试剂盒产品注册证(CYP2C19)办法给他。2012年,众多外企进入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
目前尚未有人专门做过有关中美分子诊断行业差距的系统性研究,也缺乏一手信息的整合。1966年Crick和Ochoa等破译了人类64个遗传密码,建立了生物遗传的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DNA-RNA-蛋白质,从分子角度解释了疾病的成因。
FDA将着重检查评估家系遗传分子诊断方法和实验室资质等。目前,对美国分子诊断行业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都是在起步阶段。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成功将腺苷脱氨酶(ADA)基因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WHO公布,我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占10%-20%。
朱滨对分子诊断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发表多篇对基因检测方法研究和分子诊断企业进行管理的文章,将个体化用药概念引入国内,同时开发了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他认为仅在2010年,该机构就可以减少2000-2500万美元的财政损失[10]。
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的胡丽涛、王薇和卫生部的王治国分析临床分子诊断面临的挑战,认为所有的基因检测和大部分分子检测应该符合CllA关于高度复杂性诊断检测的规定。中美两国学者分别对分子诊断产业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并提供了一些发展思路。
同时,分子诊断进一步朝着转录和翻译层面的检测进展。同年,复旦大学成功进行了世界上首例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而国内研究者,更倾向于相关技术层次的分析。此外,中美两国传统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相对高精尖的分子诊断产业的发展有一些迟滞,医生的传统医学思维模式未有太大改变。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开始对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核酸的检测进行了管理,但尚未涉及致病基因检测领域。7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具活力的学科前沿。
实验方法的原理、步骤、应用范围、报告方式,以及与临床诊断一致性等因素进行论证,并在全美建立一个完善的遗传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体系,规定报告模式和反馈给被检者的信息范围。因此,中美分子诊断行业基础研究相差多少?中美政策支持方面需要有哪些不同?中美分子诊断行业存在科技差距存在的原因在哪?这些问题均没有得到回答,因此无足够有效信息提出追赶的措施和可能的路径,政府也不易制定对分子诊断行业进行良性引导的路径。
中美分子诊断行业基础研究相差多少?中美政策支持方面需要有哪些不同?中美分子诊断行业存在科技差距存在的原因在哪?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70年代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籍华裔科学家Kan等[1]应用液相DNA分子杂交成功地进行了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诊断,标志着检验诊断进入基因诊断时代。
根据近年来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体外诊断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而备受重视,其中分子诊断产业作为体外诊断产业的子产业,技术含量(壁垒)最高,发展最为迅猛。2014年,两部委联合叫停二代基因测序临床应用。